文化錦州 ,底蘊深厚,從歷史上看,錦州積淀了豐富、肥沃的文化土層,形成了比較厚實的文化土壤。留存于各個時期的古代遺跡彰顯了錦州深邃久遠的歷史,展示了古人非同凡響的智慧。
從山、河、海、林的自然景觀到寺、塔、墓、城的人文景觀,一千多處古建筑、古石刻、古遺址構成了“縱貫數(shù)萬年、橫跨數(shù)百里”星羅棋布的文物優(yōu)勢,每一處遺存都是歷史的印記,每一處印記都是文化的積淀。
來自中原文化的涓涓細流與來自內蒙古文化的大漠雄風,在這里匯聚、融合、升華,給錦州文化的發(fā)育成長提供了獨特的天然條件,使錦州地區(qū)的文化發(fā)展在中原文化中居于舉足輕重的地位。
縱觀錦州地區(qū)數(shù)十處全國重點文物,彰顯了不同歷史時期古代建筑的恢弘氣勢,為我們深入研究中國古代歷史文化提供了強有力的參考和依據(jù)。
義縣奉國寺始建于遼開泰九年(公元1020年),屬皇家寺院,初名咸熙寺(又稱大佛寺或七佛寺),金代改稱大奉國寺。是國內現(xiàn)存遼代三大寺院之一、中國古代佛教寺院唯一擁有完整格局遺存的寺院。其令人震撼、嘆為觀止的古代建筑、雕塑、彩繪、壁畫、碑刻、石雕、匾額、書法等佛教歷史文化藝術彰顯中華文明的悠久和輝煌,堪稱文化藝術寶庫。其標志性古建筑——木構建筑大雄殿是古代遺存最大的佛殿,堪稱為世界之最,殿內有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泥塑彩色佛像群。被譽為天下第一寶殿。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中外聞名的旅游勝地。
義縣萬佛堂石窟,是我國東北地區(qū)年代最久遠、規(guī)模最宏大、絕無僅有的北魏石窟建筑群,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始建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開鑿在大凌河北岸福山的懸崖峭壁上,呈背依福山、前臨凌水之勢。1988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特別是經過九十年代三年的修繕,將這一瑰麗的人文景觀與天然的險、峻、秀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之更加光彩奪目,成為遼西地區(qū)別有韻味的風景區(qū)。
崇興寺雙塔位于醫(yī)巫閭山東麓北鎮(zhèn)市區(qū)東北隅,據(jù)有關考證,從塔的結構和風格看,應屬遼代中晚期的遺物,是中國遼代密檐式磚塔的重要實例。塔因崇興寺而得名,寺在“文革”期間被毀,后被修復。雙塔位于寺南,東西相望,形制相同,均為八角十三層密檐式實心磚塔,因外形別致,秀麗挺拔,被譽為“禪塔雙標”。西塔的中部還鑲有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重修崇興寺塔記》小石碑。1963年被列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鎮(zhèn)廟是醫(yī)巫閭山的山神廟,也是全國五大鎮(zhèn)山中保存最完整的鎮(zhèn)山廟。始建于隋開皇十四年(594年),初稱“醫(yī)巫閭山神祠”。金大定四年(1164年)重修后改稱“廣寧神祠”。元大德二年將神祠擴建后改稱“廣寧王神祠”,元末被毀。明洪武三年在原址重建,改稱“北鎮(zhèn)廟”。歷經遼、金、元、明、清及近現(xiàn)代的多次重修,其建筑依山勢排列,由南向北層層升起,主要建筑均位于中軸線上,殿閣五重,就山崗筑起,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廟東有乾隆年間所建的“廣寧行宮”遺址。北鎮(zhèn)廟集中反映了古代建筑藝術的水平,無論是選址,平面布置,建筑造型,木石彩繪制作,都留下了大量寶貴的經驗。作為歷史文化遺產,北鎮(zhèn)廟是我國鎮(zhèn)山廟宇的代表作,由于其他鎮(zhèn)廟的毀壞,好多歷史文化信息只能依靠北鎮(zhèn)廟保存下來的實物傳遞了,其歷史文物價值是無法估量的。1988年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濟寺是遼西地區(qū)最古老、完整的塔寺合一的寺廟建筑群,肇建于隋大業(yè)辛未七年(611年),初名“普濟寺”,遼清寧年間重建,歷經明清多次維修,現(xiàn)存大部分為明清所建。該建筑群是以廣濟寺為主體,包括廣濟寺塔、天后宮和昭忠祠。寺塔建于遼清寧三年(1057年),天后宮建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昭忠祠建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主要建筑包括廣濟寺中路的天王殿、大殿以及兩側的北庭、配殿等。廣濟寺塔體量碩大,工藝精美,具有遼代風格,民間流傳“興城的牌樓、錦州的塔、冮屯的獅子一對倆”,由此可見錦州的古塔一直是古城的地標;廣濟寺雖經歷代重修,但基本為原來規(guī)模,雄偉莊重;天后宮為北方地區(qū)最大的,磚、石、木雕刻尤為精美;昭忠祠是光緒為甲午戰(zhàn)爭中犧牲的將士所建,為全國僅存。這些建筑多方面地反映了當?shù)氐臍v史、科學和文化面貌,具有豐富的內涵和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2001年廣濟寺古建筑群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于北鎮(zhèn)市區(qū)的廣寧城即北鎮(zhèn)城,始建于遼代(公元947年),金元時置廣寧府,明置廣寧衛(wèi),為九邊重鎮(zhèn)之一的遼東鎮(zhèn),設總兵戍守。清置廣寧縣,民國初改名北鎮(zhèn)。明初所建廣寧城(北鎮(zhèn)城)南城墻南城門樓正處于今之北鎮(zhèn)鼓樓位置。后來城池向南擴展,明代南城門樓遂成為今之鼓樓。2006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勝寺塔位于古城義縣城內西側,建于遼開泰年間(公元1020年),是典型的遼代風格八角十三層實心密檐磚塔。早期稱為嘉福寺白塔,因清代塔下有嘉福寺而得名,日偽時期嘉福寺被毀,只留該塔獨存。1988年被遼寧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在加固復原修繕工程結束后,晉升為古塔類別國家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崗墓群位于北鎮(zhèn)市富屯鄉(xiāng)龍崗子村,于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崗墓群已發(fā)現(xiàn)的墓葬共三座,據(jù)1970年發(fā)現(xiàn)兩座墓葬的墓志為研究遼顯陵、遼乾陵的位置提供了線索。有專家認為:三塊墓志銘的出土,對于補充和訂正《遼史》有重要的意義。而龍崗墓群的發(fā)現(xiàn),也讓史學界興起了一股熱潮。沿著龍崗墓群的脈絡,對于遼皇陵的尋找,也成為史學界研究的重點。
班吉塔源于鄉(xiāng)鎮(zhèn)西側小凌河畔始建于遼道宗清寧四年(1058年)的小塔。據(jù)《義縣志》載:“斑鳩塔,塔高二丈,上有鳩鳥,故名,又用以鎮(zhèn)北之蜈蚣山也。”故村鎮(zhèn)依塔得名,后轉今名——班吉塔。
班吉塔位于凌海市班吉塔鎮(zhèn)西隅盤古山腳下的小凌河畔,建于遼道宗清寧四年(1058年)塔為八角七級密檐式花塔,具有典型的遼代建筑風格,也是我國現(xiàn)存僅有的幾座遼代花塔之一。2013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班吉塔高約5米,早年因塔頂塑有鳩鳥,故名“斑鳩塔”,因塔身遭到破壞,被人們稱為“半截塔”,后俗訛為班吉塔。
北鎮(zhèn)鼓樓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舊為廣寧八景之一,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鼓樓為臺座重檐樓閣式建筑,通高16.9米,由臺座和樓閣兩部分組成。臺座為磚石結構,高6.95米,東西長23.75米,南北寬19.25米。臺座中部南北辟券洞門,高5米,寬4.3米。門洞南北門上鑲嵌有石匾額,南題“幽州重鎮(zhèn)”,北題“翼北嚴疆”。臺座東北角辟一門,門內有39級臺階可登臺頂。臺座四周設有垛口,中央建有重檐歇山頂樓閣一座。
李成梁石牌坊位于北鎮(zhèn)古城(即廣寧古城)內,始建于明萬歷八年(1580年),是為表彰遼東總兵官李成梁的功績修建的,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成梁(1526—1615年),字汝契,明遼東鐵嶺衛(wèi)(今遼寧省鐵嶺市)人。明隆慶元年(1567年),因屢建戰(zhàn)功,晉升為副總兵官,協(xié)守遼陽。明隆慶四年(1570年),為遼東總兵官,駐節(jié)廣寧。他大修戰(zhàn)備,多次擊退外來侵擾。朝廷為表彰其功,于明萬歷三年(1575年),加封太子太保。明萬歷五年(1577年),封寧遠伯。明萬歷八年(1580年),朝廷為表彰李成梁的功績,特命遼東巡撫周詠等人為其修建了旌功牌坊。明萬歷十七年(1589年)至明萬歷十九年(1591年),李成梁因三次征戰(zhàn)后,掩敗為功或匿不上報,被彈劾解任,以寧遠伯奉朝。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因邊備益馳,朝廷再命李成梁鎮(zhèn)守遼東。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李成梁因疾卒于北京。
2003年,遼寧省文化廳(今遼寧省文化和旅游廳)和北寧市(今北鎮(zhèn)市)人民政府共同撥款26萬元對李成梁石牌坊進行落架大修,后對外開放,供人參觀游覽。李成梁石牌坊現(xiàn)已成為北鎮(zhèn)重要名勝古跡。
醫(yī)巫閭山遼陵位于北鎮(zhèn)市,是遼代帝陵——顯陵和乾陵的所在地。醫(yī)巫閭山遼陵是一個由帝王玄宮、陵前建筑、陵區(qū)道路、附屬建筑群和陪葬墓群等組成的地上、地下建筑遺址群。新立遼代建筑遺址揭露出一組較完整的遼代廊院建筑基址,由正殿、殿門和四周廊院圍合而成,建筑外部環(huán)繞一周露明的排水通道,是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一組滿鋪琉璃瓦建筑群,為中國古代建筑史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標本。龍崗墓群、洪家街遼墓群和小河北遼墓群出土了大量墓志,為遼史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文字資料。墓群中出土了大量珍貴遺物和壁畫,對于了解契丹貴族的喪葬禮儀、生活習俗等提供了寶貴資料?!哆|史》記載遼代九帝五陵,其中顯陵和乾陵位于醫(yī)巫閭山。顯陵為東丹王耶律倍和其長子遼世宗耶律阮的陵寢。乾陵為遼景宗耶律賢與睿智皇后蕭綽的陵寢。遼末代皇帝天祚帝死后也葬于乾陵。醫(yī)巫閭山遼陵規(guī)模龐大,內涵豐富,遺址保存較好,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明長城是明王朝從建國起在北方實施系統(tǒng)防御的產物和重要組成部分,明王朝的北方邊防體系分為九邊(九鎮(zhèn)),“遼東鎮(zhèn)”是明代“九邊”中最早開設的“九鎮(zhèn)”之一。它的實際統(tǒng)馭范圍,包括東起鴨綠江,西至山海關的今遼寧省的大部分地區(qū)。
遼西地區(qū)的明長城,從黑山縣白土廠門迤西,分布于阜新、朝陽、錦州和葫蘆島四個市的共9個市縣區(qū)。
錦州段明長城由阜新市的清河門區(qū)折向西南,進入錦州市的義縣與朝陽市的北票市的交界地帶,再折向南,穿義縣西部、凌海市西部和太和區(qū)西部一角進入葫蘆島市連山區(qū)。
義縣境內明長城分布在稍戶營子鎮(zhèn)、高臺子鎮(zhèn)、頭臺鄉(xiāng)、頭道河鄉(xiāng)、大定堡鄉(xiāng)。
凌海市境內明長城分布在板石溝鄉(xiāng)、翠巖鎮(zhèn)、溫滴樓滿族自治鄉(xiāng)。起于義縣與凌海市界,出凌海市與錦州市太和區(qū)明長城相連。
太和區(qū)境內明長城分布在鐘屯鄉(xiāng)、女兒河鄉(xiāng)。起于凌海市與太和區(qū)界,由華山長城向西南延伸至葫蘆島市。
從2013年起,錦州地區(qū)明代長城的古城址、古建筑、古遺址、古長城等10余處處古跡先后被列入第五批、第六批、第七批、第八批長城保護單位。其中比較完整的遺址遺存有:南樹林子長城、龜山長城、大茂堡古城、鎮(zhèn)邊堡城址、二臺子烽火臺、翠巖墩臺、冮臺山烽火臺、臺子溝長城3號敵臺、劉家溝長城3號敵臺、八道壕烽火臺等。下一步,各地將陸續(xù)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這些隱沒于郊外大山深處的古代文化遺址將逐步向社會各界人士敞開懷抱。
錦州市職工服務中心(錦州市工人文化宮)版權所有
遼寧華??萍加邢薰咎峁┘夹g支持
遼ICP備09011782號-1 遼公網安備 21070302000136號